地方信用卡公约频落地 “一人多卡”被限制

发布:2022-03-07      来源:中国经营报      浏览:148

  近年来随着消费市场快速增长,银行信用卡的规模扩张进入了快车道。为了抢占市场,银行对客户的争夺十分激烈,导致了信用卡发卡、管理、催收等一系列乱象的出现。

  在银保监会出台规范信用卡业务的相关法规之后,银行相继对“一人多卡”现象进行了限制和对“睡眠卡”进行清理。同时,针对银行同业间的竞争,监管主导了地方信用卡公约的落地,营造更加规范、有序的金融消费市场。

  清理“睡眠卡”

  2月下旬,民生银行发布公告称,对于信用卡持卡人的持卡数量进行限制。民生信用卡主卡数量最高上限为20张,信用卡账户内附属卡数量最高为10张,已注销的卡片不统计在内。

  民生银行同时发布的还有一则关于新增信用卡现金分期受控金融的公告,响应信用卡资金用途管理要求,倡导合规用卡。该行将于2022年3月31日起,陆续将通宝白领、随借金、现金分期、全民乐分期-现金分期业务分批次纳入信用卡现金分期受控金额,对受控金额进行资金用途管理。

  邮储银行今年1月份发布公告,从2022年2月16日对信用卡持卡数量做出调整,同一客户在邮储银行持有的信用卡有卡片数量上限为5张。

  此前,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等银行也针对信用卡持卡数量进行了调整。按照银行的相关规定,兴业银行的信用卡持卡上限数量为20张,中信银行信用卡持卡上限为10张。

  “多张信用卡在同一家银行的授信总额没有变化,所以申请多张信用卡导致‘睡眠卡’,这可以看作是一种资源浪费。但是不少银行在发卡量上存在业绩压力,这也造成了‘一人多卡’情况比较普遍。”一家股份行信用卡人士表示。

  近年来信用卡的过度发卡已经引起监管的高度重视,其弊端也正在显现中。2021年12月16日,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要求银行信用卡业务改变粗放经营方式,强化审慎合规经营。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在银保监会出台该新规后,地方监管部门在落实中对信用卡“一人多卡”现象进行了摸底,也发现了不少信用卡持卡异常情况。

  “有的消费者为了积分撸羊毛,甚至在银行办理了上百张银行卡,这明显不是一种正常消费现象。”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去年下半年监管对银行信用卡业务开展了多次现场检查,审慎发卡及限制“一人多卡”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信用卡公约落地

  作为银行消费金融的重要阵地,信用卡业务给银行带来的利润不可小觑。公开数据显示,不少银行的信用卡分期收入超过百亿元规模,甚至有银行的信用卡利息收入在2021年上半年超过了280亿元。

  央行2021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显示,我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共计7.46亿张,同比增长8.78%,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0.53张,其中国有大行的发卡量目前均破1亿大关。

  各家银行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第二季度末,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的发卡量分别已经达到了1.63亿张、1.46亿张、1.4亿张、1.33亿张、1.02亿张。

  银行滥发卡、重复发卡的情况与行业竞争密切相关,而银行之间的客户争抢也是形成一系列乱象的根源。对此,关于信用卡的自律公约受到了业内的关注。

  3月1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了《黑龙江省银行业信用卡自律公约》,聚焦发卡受理审核、信用卡营销宣传、信用卡使用管理、信用卡催收、信用卡投诉5个重点领域,提出了40条自律条款,严防营销乱象行为,严定收费管理,严管外部合作机构等要求,从源头加强把控,筑牢金融风险防火墙。

  据了解,在黑龙江省银行业协会的主导下,33家办理信用卡业务的银行机构共同签署了该公约,也标志着黑龙江银行业信用卡自律机制的建立。

  记者了解到,全国首份地方信用卡自律公约是在宁波落地。2020年8月27日,宁波银保监局发文表示,将督导辖内51家银行卡委员会成员单位制定《宁波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信用卡业务自律公约》,该公约中首次明确了对单户有效发卡机构数限额,对提额比例、间隔时间、收费标准均进行了规范。

  “银行对于持有6家银行信用卡的客户申请信用卡业务会直接拒绝。”一家城商行人士告诉记者,这也是银行防止过度授信和多头授信的一种做法。“在银行信用卡整体逾期规模持续攀升的背景下,银行更应该考虑到信用卡的发卡质量,不能一味追求发卡的数量。”


在线申请信用卡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