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招商银行(600036,股吧)行长、中国企业家俱乐部执行董事长马蔚华近日表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银行的信用卡完全可以被手机代替,信用卡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银行不变革就是快灭亡的恐龙。”中国平安(601318,股吧)董事长兼CEO马明哲也曾判断,预计在未来10年内,50%-60%的信用卡和现金将消失。
上述观点都在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信用卡需要变革。以科学发展的观点来审慎思考信用卡的未来,可以得出结论,在金融机构已经意识到金融环境的变化以后,信用卡必须不断进化、持续发展,争做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鳄鱼”。而在其“进化”过程中,想要逃离“恐龙”噩梦,则必须善用已有优势,摈弃自身缺陷,更好地融入环境、适应受众,循序渐进、长期规划。
当前的互联网金融支付模式比较适合时尚青年的“小打小闹”,最多算是 “爱之初体验”,其风控体系尚不健全。这一点今年3月13日央行下发文件“暂停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条码(二维码)支付等面对面支付服务”的意见是最好的佐证。其暂亮“黄牌”的理由是上述产品在落实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保障客户信息安全等方面尚待进一步研究,以及突破了传统受理终端的业务模式,新终端的安全性、安全标准尚不明确。
相对上述问题,商业银行发行信用卡有“三亲见”要求,即在信贷或信用卡审批环节须对申请人进行亲访、亲签、亲核。其资金划转模式、载体也处在成熟阶段,有效预防了系统性风险爆发。
然而信用卡自身也存在着长期水土不服、不接地气等必须调整的问题。如,很多信用卡只需要卡号、校验码、姓名即可进行支付,在国外甚至知道卡号就可以付款,那么我们妥善保管的实体卡和精心设计的密码就成了笑话。而让客户欲哭无泪的“被消费”频频发生,银行与持卡人之间的纠纷一直在上演,这都让人们对信用卡支付体系产生了质疑。又如,客户对账单日和免息期的概念不理解导致很多人搞不清什么时候该还款。这种自美国承袭而来的信用卡管理模式需要重新规划设计。
事实上,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是“洪水猛兽”,顺势而为,亦可载舟。我们可以将互联网技术看成信用卡产品发展的技术平台和支撑平台,商业银行当前要做的是持续推动“马太效应”正能量—“损不足以奉有余”。
首先,通过互联网的思路、角度去审视信用卡,去理解用户的体验,借鉴互联网的发展,适应变革、主动创新,将支付、还款规则简单化,将产品设计人性化。其次,利用互联网时代全方位的大数据分析完善自身客户信用评价体系。最后,注重提升信用卡风控严、受众广的核心竞争力,稳步推动信用卡华丽变身、成功转型,成为生命周期长、攻击力强悍的金融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