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315:信用卡五大隐患,你身边也可能悄然发生!

发布:2024-03-18      来源:互联网      浏览:30

近来,信用卡市场风起云涌,交易量下滑、不良率攀升的现象成为银行难以回避的挑战。随着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曝光,信用卡行业的五大隐患再度浮出水面,引起公众广泛关注。

01 隐形扣费:消失的“小额”大问题

信用卡业务在高速扩张中,暴露出“自动扣费”等隐患。这包括未经开卡授权而收取年费,未告知情况下征收分期利息,以及未经允许扣除商务养老保险等行为。

尽管信用卡新规已经推行,将分期利率更正为分期利息,并增强了分期相关告知,但仍有许多银行缺乏点对点的明示,继续存在其他乱扣费现象。信用卡通过隐形扣费方式,严重损害持卡人权益。

据《支付百科》了解,信用卡隐形扣款常伴有“金额较小”和“难以察觉”的特征,持卡人通常需对账才能发现“被扣款”事实。因此,银行“偷偷”为持卡人“缴费”并不鲜见。

某银行持卡人表示,银行在未经授权和签字的情况下擅自开通信用卡自动分期,违规扣除持卡人手续费。

02 虚假宣传:“烟雾弹”下的真相

为吸引消费者,一些银行在信用卡宣传中夸大其词,承诺的礼品、积分等福利却常常无法兑现。

先前有银行打着“回馈用户”“限量版”旗号推销信用卡。一些员工宣称“为回馈优质客户,特推荐具有收藏价值的收藏品(购买权利),是回馈客户的福利”,但这些收藏品价值有限。

实际上,信用卡中心存在着长期的虚假宣传问题。多数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设立了信用卡中心,其中大量员工外包,未经过系统培训,导致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一位读者向《支付百科》表示:“信用卡交易量下降是可以预见的,银行明知却不改,将持卡人利益置之不顾。在一次次‘诓骗’之后,许多持卡人对信用卡失去了信心。”

03 诱导切卡:陷入“陷阱”的消费者

一些银行员工为了业绩,采取不正当手段误导消费者开卡,包括夸大信用卡优惠政策、“切卡”或诱导下载银行APP等行为。

“切卡”是指银行引导已有信用卡的消费者换取新卡,包括为了提升自家银行市场份额的“跨行切卡”,以及为增加年费而将普卡“切”为高级卡的“内部切卡”。据了解,近期某些银行存在着诱导持卡人办理白金卡账户的情况。通常,“切卡”会伴随着“送话费、送礼品”、“信用卡到期需处理”、“免费升级信用卡”等固定宣传词。

一些普卡用户抱怨称,自己的普卡在年初接到业务员电话称可以升级信用卡。但在收到信用卡并发现额度无变化的情况下,卡片尚未激活就被扣除了600元的年费,且期间未收到任何通知。

《支付百科》了解到,除了银行内部的切卡诱导外,与银行合作的互联网平台也经常存在着诱导开卡的情况。联名信用卡所承诺的优惠政策无法兑现的情况屡见不鲜。此外,申请信用卡时,通常伴随着开设证券账号、养老账号、商务保险等捆绑消费行为,所谓的“增值服务”变成了消费者信任银行后的陷阱。

04 逾期催收:合规之路何处寻?

信用卡逾期后,一些银行采取暴力或软暴力催收手段,给持卡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困扰。

某投诉平台显示,关于信用卡暴力催收的投诉占总投诉量的近35%。持卡人反映的信用卡暴力催收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委外第三方催收、骚扰负债人家人朋友、恐吓负债人、泄露个人信息、电话轰炸等手段。

许多持卡人在投诉中表示,银行的暴力催收严重扰乱了他们的正常生活,甚至导致收入减少和还款能力下降,反而适得其反。为应对暴力催收,部分有还款意愿的持卡人甚至加入了“反催收组织”,从诚实的持卡人变成了被追债者。

银行应该建立健全的催收机制,遵循合法、合规、文明的催收原则。监管部门也应加大对银行催收行为的监管力度,防止暴力催收的发生。此外,消费者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及时与银行沟通协商解决方案。

05 协商还款:沟通困难重重

大多数持卡人逾期后愿意进行协商,但银行信用卡中心通常为了获取更高利息,选择“滚动加息”而不愿协商。高额利息使得原本已经陷入财务困境的负债人更倾向于放弃还款。

一些银行在申诉过程中设置重重障碍,导致消费者申诉渠道不畅通,也拒绝与消费者进行协议还款,给消费者带来极大困扰。

在信用卡协商投诉时,大多数持卡人表示“有还款意愿,但目前遭遇困难,还款能力不足”。但拨打客服电话时,却遭到“不能协商”的回复,然而信用卡协议中却明确表示“持卡人有还款意愿时,发卡行可以与持卡人平等协商,达成个性化分期付款协议”。

面对失业、无收入、重疾、还款能力下降的持卡人,他们想要独自与银行协商协议却屡遭阻碍。

事实上,银行建立健全的理赔机制和消费者申诉渠道,进行双方的协商和沟通,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还款积极性,打击信用卡反催收组织,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保障。

就目前信用卡市场情况而言,各种违规行为依然存在。银行不应与持卡人形成对立。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也是保护信用卡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在线申请信用卡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我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