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申请信用卡呢?还送自行车呢!”近期,我在商场漫游时,一位银行信用卡销售人员热情地劝说道。
我抬起头,桌子上摆满了各家银行的申请表格,旁边还有一堆全新的自行车和行李箱。
说实话,我早已体验过信用卡附赠的行李箱,但送自行车还是头一回见到。
然而,即便如此,仍然没有人涌向这个摊位。这让我不禁思考:难道银行信用卡如今增加发卡难度,已步入存量竞争时代,其昔日的繁荣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吗?
01
曾经的辉煌
1985年,中国诞生了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
中银卡的出现不仅标志着提前消费模式的启动,也标志着信用社会时代的来临。
然而,在那个时代,大多数人仍然倾向于“拿钱买东西”的消费观念,因此信用卡并不受欢迎。虽然各大银行相继推出各种信用卡,但信用卡仍然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休眠状态,持续了10多年。
直到1998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23号文),一些先知先觉之士开始提议建立征信系统,为信用卡业务的未来发展埋下了伏笔。
2003年,原央行征信局局长戴根友带头推进了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当年底,中国的信用卡发卡行数从年初的100多万张增长到了近400万张。
当然,随着信用卡规模的快速扩大,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客户服务效率、账单寄送等。
然而,一些银行迅速采取行动,建立了适应信用业务发展的特色模式。例如,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在2003年和2004年开始推出Pos分期和邮购分期等产品,找到了新的营收增长点;广发银行信用卡则坚持“不求风险最低,但求利润最大”的原则,将风险视为成本的一部分。
在各种创新尝试下,银行信用卡业务进入了高增长期。根据央行的数据,2006年底,中国的银行信用卡发卡量达到了4958万张。到2007年下半年,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宣布其信用卡发卡量均超过1000万张。
2008年,在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后,包括银行信用卡在内的个人消费信贷进入了长达十年的增长期。
然而,随着高速增长,用户需求也变得多样化。紧随其后的问题是,在保持高增长的同时,如何进行更精细的经营,这成为了银行信用卡当时的关键问题。特别是在2013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崛起,银行信用卡业务受到了更大的冲击,移动性和平台化成为了新的发展方向。
在这种背景下,中信银行推出了“缤纷生活”、招商银行推出了“掌上生活”、广发银行信用卡推出了“发现精彩”、光大银行信用卡推出了“阳光惠生活”等线上信用卡平台相继诞生。
2017年无疑是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黄金时刻。当年,中国信用卡累计发卡量从前一年的4.65亿张猛增至5.88亿张,同比增长了26.45%,超过了同期借记卡的增速18.9个基点。这也是罕见的信用卡增速超过借记卡的一年。
02
如今的困境
然而,任何新事物在经历了高速发展期后都难免进入瓶颈期,银行信用卡也不例外。
央行的数据显示,受P2P和现金贷整治等因素的影响,信用卡资产规模增长从2018年开始进入下行通道。与此同时,信用卡发卡量从2017年的近7%高位一路下降,跌至2019年第一季度的0.63%。这是信用卡市场首次出现发卡量环比下降,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两位数的环比降幅。
信用卡已经进入存量时代。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银行信用卡经营思维也开始从发卡转向用户经营。各种花样繁多的营销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一部分用户,增加了信用卡的使用粘性。
然而,从长远来看,效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今年上半年上市银行的信用卡经营数据已经证实了这一点。累计发卡量普遍下降,交易额也在缩水,这是当前许多银行信用卡业务普遍面临的问题。
此外,根据Choice数据,公布信用卡数据的37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19家的信用卡贷款余额呈现负增长。
03
未来的展望
招商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信用卡业务已经告别黄金时代,随着渗透率的提高,扩展市场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在白银时代,信用卡业务的竞争更加激烈,注重深耕。中国信用卡业务已经进入了稳健发展的成熟阶段,预计中长期的信用卡贷款增速将保持在5%左右。可以说,信用卡业务已经进入了红海时代。
同时,招商证券指出,当前信用卡业务已经成为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力点和主力。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消费升级不断推进,信用卡业务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那些拥有良好客户基础的银行在信用卡业务方面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壁垒,未来的发展空间依然巨大。品牌建设和深耕细作将成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