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上半年银行不良双升 后续风险暴露需警惕
发布:2020-07-14 来源:新华财经 浏览:450
疫情冲击下,银行资产质量问题备受瞩目。银保监会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末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3.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004亿元,不良贷款率2.10%,比年初上升0.08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78.1%,比年初下降4个百分点。
受疫情影响上半年银行业不良双升,要警惕的是,当前不良贷款并未充分暴露。由于坏账生成具有滞后性,预计下半年银行业不良上升压力仍然较大。
“今年以来,虽然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但2.10%的不良率,在全球银行业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
董希淼同时表示,虽然账面不良贷款增加不明显,但由于经济下行在金融领域反映有一定滞后性,部分违约风险暂时被延缓暴露,预计在今后一段时期银行业不良贷款上升压力较大,利润增长也将受到影响。
银行不良生成提高,具体来看,个贷、信用卡不良率提高较为明显,对公的不良率增幅还相对较小。分析预计,零售不良生成在二季度高点后将趋于平稳并开始下降,而对公贷款的不良显现将加速。
日前在2019年度股东大会上,招商银行副行长王良指出,今年受疫情的冲击,整体风险状况呈上升趋势,反映非常直接的是零售信贷业务,尤其是信用卡消费贷款。“对公贷款的风险暴露有一定的滞后性,特别是受疫情冲击非常明显的行业,比如说交通运输、文化娱乐、仓储物流行业,下半年公司贷款风险会呈现进一步的上升趋势。”
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说,目前疫情对资产质量最直接的反映是信用卡贷款。信用卡贷款逾期和入催金额在2月、3月达到高峰,4月环比下降,但信用卡贷款至少需要逾期90天计入不良贷款,这意味着5月份是信用卡不良生成的高峰。
兴业银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邹积敏也表示,受疫情影响,资产质量确实面临一定的管控压力和不确定性。目前看,兴业银行一季度资产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但疫情对信用卡和个人贷款的还款和催收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一季度逾期和关注贷款有所上升。但除了信用卡之外,企业客户大都有足额抵押,预计处置损失相对较小。目前,企业复工复产率快速提升,对客户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的提升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东吴银行首席分析师马祥云认为,总量角度的确要审慎看待疫情冲击后银行业不良压力,但从核心银行层面,无需过度担忧,预计下半年不良率可能略有上行但幅度很有限。
马祥云认为,二季度以来零售资产质量边际已逐步企稳,中报指标会进一步显化上半年疫情影响,但核心银行的零售新生成不良无需悲观;对公业务中小微延期还本付息的政策延续至明年3月31日,这可能延缓风险暴露,带来一定不确定性,仍需持续关注。
尽管不良生成压力较大,但不少观点认为,政策对冲下风险整体可控。
在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员杨荣看来,银行将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监管也将出台部分优惠政策鼓励银行加大核销,由于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价格较低,上半年转让出售规模较小。预计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将稳步回升,尤其是在不良新增规模加快的背景下加大不良核销也是政策合理的选择。
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近日在答记者问时表示,经济压力在银行利润端反映会滞后,后续要做实资产质量和利润,补好拨备缺口。
具体而言,银保监会指出,今年不良资产处置金额要在去年基础上合理增加,降低拨备覆盖率释放的资源必须全部用于处置不良;要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综合使用核销、清收、批量转让、债转股等手段,做到应核尽核,应处尽处。试点开展不良资产批量处置,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